2022/12/12

内觀靜坐——貪與愛



我母親在我五歲時就去世了。這對於我個人來説,是人生的一大遺憾和缺陷。每當有人講起母親或者唱起“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我不知覺的都掉下眼淚。當生命中有重要的事件;如畢業典禮、結婚、第一次工作上班,母親都缺席。仿佛生命有一個大洞,一輩子都填補不了,可以算是我的一個禁忌話題。

這次内觀靜坐的十天中,因爲禁語和獨處,加上内觀靜坐。生命中一件件大小影響自己的事件,歷歷在目的不斷出現在回憶與反思中。當母親出現在腦海時,眼淚要掉下來之際,老師敦敦教誨馬上浮現:“我們對身體的所有反應,不是貪戀就是厭惡。讓我們舒適的,我們會貪戀,希望一直保持下去。讓我們不舒服的,我們就會厭惡(生氣),希望趕快逃離”。

我突然驚覺,我對於母親的思念和愛意,基本上是自己的貪戀。我貪戀有人能陪伴我,能夠鼓勵我,愛護我,照顧我,讓我感到舒適感,然後希望這舒適感一直持續。這樣的愛本質上只是貪戀,對於舒適感的貪戀。

無條件的愛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我們“擁有”的人或事或物。希望他/ 她/ 它依照自己的期待,或持續的保持原狀,或回過頭來好好對待自己。大多時候,甚至不能與他人分享這人事物。因爲這是我的、我的、我的。

我的家人,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的偶像,我的民族、我的宗教,我的文化,我的衣服,我的食物,我的興趣,我的榮耀,我的驕傲,我的悲傷,我的苦痛。別人不能分享;別人不能不認同;別人不能否定;別人不能污衊;別人不能占有。

這種我我我的思維,每天充斥我們的腦子。讓我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獨有的,別人非依照自己編寫的劇本進行,否則我就不舒服,不高興,不願意。

我想到這裏,剛要掉下的眼淚突然收著了。我對我的自私自大感到懺悔。已經發生的事情不能改變。我可以繼續思念母親,保持對母親的愛意,但是不需要因爲她不在身邊而感到傷悲。我感恩母親把生命帶給我,在我生命的前幾年陪伴我,鼓勵我,愛護我,照顧我,讓我感到舒適。但是她和我,還有這個世界的緣份已經結束,我不需要再因此感到傷悲。

我再次感謝這個因緣。因爲體力的關係,我沒有完整的學習完成内觀靜坐的方法,但是因爲這内觀靜坐的因緣,讓我有機會能夠反思我的生命的各個階段。

我的内心豁然開朗,我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心境。希望這次機遇讓我更加充實的繼續我的生命。

(先母,照片年份不詳)

2022/12/11

内觀靜坐——芭樂與感恩

 


在十天的閉關中,因爲沒有與外界接觸,可以很全然地和自己相處。很多時候,做事情不知不覺的放慢下來。同時,因爲開始觀察自己的身心狀況,在吃番石榴(芭樂)的時候,印象特別深刻。

在開始咬番石榴時,感覺它是一整片的。
慢慢的它被牙齒削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狀。
後來,小塊的慢慢嚼成越來越小,直到成爲渣狀。
渣狀的番石榴摻雜著水份,水份和渣狀隨著咀嚼的動作和口水的流動,慢慢的流入食道中。

我們天天在進行的吃東西這個動作,雖然平時沒有被我們注意,但是這動作的複雜性是非常高的。牙齒就像食物處理器一樣,讓我們可以咬、切、削、嚼,使到食物更容易地讓我們的腸胃好好的消化,吸收我們所需要的營養。我們在這世界上,可能被我們忽略的事情,應當感恩的事情其實是太多了。很多簡單的事情,它的因緣果報其實并不是我們一直理所當然的認爲應當如此。

如果沒有牙齒,我們不能咀嚼。沒有口水和舌頭,我們感覺不到味道。乃至於食道等等。至於食物的種植、養殖、運輸、售賣、烹調,更是一道道複雜的工程環節。

在吃完番石榴的同時,我驚覺牙齒對於我們飲食的重要性。這延申至我們身體的所有器官和各個部分。我們對於身體應當感恩它們24小時爲我們服務,我們也應當感恩我們的父母生養我們。我們也應當感恩所有種植、養殖、運輸、售賣、烹調食物的人。我們身體,甚至生命的存在,有賴於每個環節的配合與服務。

這次的靜坐讓我從新的思考我們作爲人在世界的位置與應當的作爲。對我接下來的生命有相當大的影響。

感恩感謝這次内觀靜坐的一切因緣。

(照片攝於 2022 馬來西亞柔佛古來沙令生態農場)

2022/11/18

我怎樣避免撞墻


有人說我有智慧,其實我跟大家一樣,也是常常撞墻,常常感覺苦痛的人。

只不過我撞了墻後,有多方的思考點。

有時候,我會繼續撞墻。有時候我會覺得撞墻是快樂的,我會繼續撞墻。有時候我撞墻不覺得快樂,但是我有其他的原因繼續撞墻。

這時候,我的撞墻是有選擇的,那是我自願撞墻,因爲快樂,或者其他的原因。這時候,撞墻已經不再是撞墻了,但是我繼續苦痛著。

有時候,我會繼續撞墻。我開始觀察思考,我怎樣避免下次再撞墻。因爲有之前的經驗,我不再撞這堵墻了。

有時候,我會繼續撞墻。雖然我會避免撞這堵墻,但是我還是會撞其他墻。於是,我繼續觀察思考,我發現我是會撞一類型的墻。於是,我開始避免撞這類型的墻。

有時候,我會繼續撞墻。雖然我會避免撞這類型的墻,但是我還是會撞其他墻。於是,我繼續觀察思考,我發現雖然墻有不同種類,但是有不同類的墻會有同樣的性質。雖然類別不一樣,但是它們的性質是類似的。於是,我開始避免撞這性質的墻。

有時候,我會繼續撞墻。雖然我會避免撞這性質的墻,但是我還是會撞其他墻。於是,我繼續觀察思考,我發現雖然墻有不同種類性質,但是墻的性質是會改變的。於是,我開始觀察墻的性質,我發現墻的性質會如何變化。接下來,我開始避免撞我會撞到,但是性質會變化的墻。

有時候,我會繼續撞墻。雖然我會避免撞我會撞到,但是性質會變化的墻,但是我還是會撞其他墻。於是,我繼續觀察思考,我發現雖然墻性質是會改變的,但是有些性質是我們觀察不到的,或是我們預測不到它的變化的。問題可能不是墻,而是我爲什麽撞墻會苦痛。

有時候,我會繼續撞墻。我繼續觀察思考,爲什麽我會有苦痛。

於是,我繼續撞墻......

(照片攝於新加坡湯申自然公園 Thomson Nature Park 舊海南村,2022年)

2022/11/14

斷。捨。離。



最近在整理父親遺留下來的物品,也順道整理一下之前工作結束後帶回來的東西,還有五年前搬家時,還未開箱的舊物。

多年前的背包旅行,五年前搬家,還有這次的大清理;這三次的經驗,讓我一直感覺我們需要的東西不多,但是一路下來因爲各種原因纍積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有時候是那段時間的需要;有時候是一時喜歡或者好玩;有時候純粹是一時衝動。

日前和朋友見面時,朋友要送我小禮物。我和他分享最近的體驗,當場拒絕他的小禮物。另外有朋友開口就説我是斷捨離。我搞不清楚斷捨離的意思,便拒絕了這種時髦的指稱。

《斷舍離》是近年來風靡日本和臺灣地區的一種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我拒絕了朋友的小禮物似乎是符合了其中“斷”的説法。拒絕指稱是因爲這段時間,也沒有真正瞭解這説法,我對於流行/話語有强烈的反感。

城市人常常會一蜂窩的趕著一些流行文化,但是對於其内涵的瞭解可能不深。我跟了一位瑜伽老師超過八年,重要的原因是因爲一開始的時候,老師就語重心長的提醒我們:瑜伽終極目的是身心靈的結合,但是我們一般學習的只是瑜珈八支的其中一支。其實瑜伽八支還包括內在自我約束及外在社會倫理規範等等。我們社會一般所謂的「瑜伽」,只是學習第三支的「瑜伽體位法」(ASANA)罷了。有些文獻還認爲,即使我們把所有「瑜伽體位法」學完,我們也只是在第三支瑜伽的入門而已。可見我們社會上一般所謂的瑜伽,是整體的瑜伽八支的枝末罷了。

雖然只是枝末,但是對於我們身心健康是由益處的。當我更深入的瞭解后,懷著這樣的心情,在學習過程中,我對於瑜伽更憧憬,即使學會一些體位,我還是抱著謙卑尊重的心情,希望有機會完整的學習瑜伽的其他七支。

回到斷捨離,很多時候城市社會人,少買幾樣東西,或者做個大掃除就稱呼自己是《斷捨離》,一副跟得上智慧潮流的樣子。事實上,作者在書中斷捨離還包括人際關係、心靈上和生命的提升,而且這些都是要在實踐在平日的生活中。

我這裏不評論認同或不認同斷捨離的觀念,我只是想提出時下社會人常常爲了趕流行,隨口就往自己身上貼標簽,常常忘了溯本求源的學習。事實上,很多古老知識,或者新觀念能自成一派,傳播久或遠,必定有其深刻的内涵。在使用學習時候,如果能夠更深入瞭解,而不是把它變成自己的標簽名牌口頭禪。我覺得能夠對於你正在學習的觀念知識有更多的認識和基本的尊重。


(照片攝於 2022 年,為我90年代在泰國海外服役訓練軍中的衣服,終於在2022年殉職退役)

2022/11/04

遺物

 
父親過去四年,終於在這次出離的休息機會,有時間有力氣整理他遺留下來的物品。

父親在生時,喜歡到處游蕩,分別在兄姐我之間房子輪流住宿,所以衣物和物品到處留一手。我剛搬新家的時候,因爲鄰里商店和咖啡店還沒有營業,附近的其他住屋也在建設當中。隔壁預定要建學校的土地還沒有動工,對街的草叢還常常聽到蛙呱鳴和蟬吱聲,有點鳥不生蛋的荒涼味。最主要的是這裏的德士(出租車)不好叫,交通較不方便,離他熟悉的醫院也不靠近。父親當時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常常臨時呼吸道出問題,需要及時趕到醫院治理。父親來家裏做客住了一兩次,因爲沒有店可以喝咖啡,對這裏的印象一直不好。所以搬來的書籍一直沒有整理,衣物也沒有多留。後來咖啡店開了,商店也熱鬧起來,交通比較順暢後,又來住過一兩次,我也沒有勉强他。

這次整理大部分是他遺留下來的書籍。父親年輕時,沒有完成小學,其實也不算個知識分子。但是,當時第二代移民華人,基本上受到中國思潮的影響,所以也算是一個時代進步青年。大多書籍是朋友送他的,還有幾本當時中國的畫報和思想書籍。這些書籍雖然不值錢,但是反應了當年的文化和時代背景,大機構大概不願意收,丟掉又可惜。幸好友人是本地專業的展覽策展人許元豪 (https://www.facebook.com/koh.nguanghow),對於這批書籍視如珍寶,加上我之前辦活動展覽的書籍,一并運送給他。

其他一些衣物,和一些可以用的物品,就捐送到光明山普覺禪寺的修福站回收分類中心(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kmspks&set=a.1181041515240248),希望最後有些可以回收使用的物品 

最後還有一些文件和照片,在進行數碼化整理後,實體物件也將會送給友人。

在整理的過程當中,也會因爲思念父親而流淚。這一道道工序、整理和處理,恰好有時間因緣,一步步慢慢的進行,倒像是依依和父親一個圓滿道別的儀式。


祝福父親解脫生死輪回苦難。🙏

(先父先母,照片攝於光銀 Sliver Bright Studio Singapore,年份不詳)

2022/10/19

佛教傳承南北藏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自小有幸念了佛教小學,也因此和佛教結了善緣,有機會也常常聽聞佛法,卻一直不知道佛教有所謂的南北藏不同的傳承。

其實到了年長後,才漸漸的知道佛教有南北藏不同的傳承。方知道小學衛塞節(東南亞的佛誕節,相當於東北亞的浴佛節)衆法師念的是巴利文,是來自南傳背景,而一直聽聞的中文佛學講座是屬於北傳(或稱漢傳)。而因爲藏傳佛教因爲大多以英語教授,所以鮮少接觸。

近期因緣和合,參與了一個以藏傳佛教書籍為主題的讀書會,其中身份為仁波切的作者,在書中“特別告誡學生不可以詆毀小乘(南傳),或逾越大乘(北傳)而直接進入自以爲更强大或有異國風情的金剛乘(藏傳),而是應當視三個階段或者三乘,為一條彼此連接的完整道途,是一趟延綿不斷的旅程”。 

這幾年對於宗教課題稍有瞭解,也對各傳承有較多的接觸。我感覺佛教就像任何傳播久遠事物一樣,經過不同的年代,流傳到不同的地域,必定與當地的不同的文化傳統融合。從各自的年代地域和文化傳承的觀點來觀察另外一傳承,發現有差異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只要符合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因爲依法不依人的準則,我會繼續不分傳承的繼續接觸佛教與聽聞佛法。

我一直覺得學佛就是一條無窮無限無極的道路,就像數學概念或者符號“”,需要不斷行走。我愿莫忘初心,能有信心的在南北藏三條延綿交錯的路,持續的往前走。

(網絡照片,為彌陀學校的校旗)

2022/10/07

答案



 “人生的目的是什麽?”

我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回答這個問題對於我而言,非常重要。這個問題其實其實占據了我大半個人生。

我的兩次出離主要是爲了尋找這個答案。以現代人刷電話的速度和耐性,我可以告訴你答案,其實尋找過程本身就是答案。話句話說,尋找人生目的的過程,就是人生的目的。

當然,這樣的答案是不容易理解,所以刷電話和十五秒鐘的耐心是沒有辦法找到答案的。

第三次的出離,我問的是:如何的安住自己,繼續尋找我心目中的答案,直到老死。

(照片攝於新加坡三巴旺公園,2022 年)

2022/09/27

中多多(Toto)



每次我出離的時候,身邊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會猜測我是不是中了多多(Toto)。多多在台灣稱爲樂透彩,香港稱六合彩。總之就是靠運氣中獎的玩意兒。

我要正式宣佈:我到今天爲止,從來沒有中過超過一百新元的多多。而且那一次還是和一群同事合買,分攤到來一人領不到五元。

在現代經濟都會,大家都天天勞累工作,就是爲了三餐,擔心自己的口袋有多少錢。在出離的每一次,我當然也會擔心。還好我是一個節儉的人(當然有人形容我是吝嗇,我也覺得OK),平時花費也不多。平時省下來的錢就能在出離的時候花費,還可以維持其他杂費。這時候,大家一定又會覺得我一定是年收入百萬的上班族,資金雄厚。相反的,我一輩子大部分時間是在非盈利的慈善團體,或者小機構辦公。最糟糕的,我還不是富二代。

我的財務原則很簡單:想想看花費是想要,還是需要。需要多少錢都要花,想要的偶爾可以花,而且想要的不一定要買最好最貴的,最重要貨比三家。這樣的省下來,就可以一年一次出國旅行,或者五八十年來一次出離。

當然出發前的行程規劃和財務計劃也是重要的。第一次出離的三個月背包旅行,我預備了旅費,還有接下來半年内可能找不到工作的後備金。旅行最大開銷是住和行。那次旅行最大的花費是在香港和台灣的住宿和機票。待在那地區三分一的時間,卻花了我超過一半的預算。其他東南亞地區,我住的是大約一兩美金的背包旅舍的床位。至於坐車搭船,甚至街邊食物、小餐廳的食物都很經濟實惠。

第二次我到台灣念書,我預備一年的生活花費,打算能念多久就多久。後來申請了獎學金(感謝台灣有關機構)批准,加上做了老師的研究助理,就在那裏學習了四年。很多同學都在學校附近租了小房間,我卻和小我二十多歲的學長弟一起擠宿舍。吃就吃25臺幣的大學餐廳,偶爾學校單位有活動剩下的便當,或者領了助理費才能打打牙祭。

如果我是中多多,我才不想要過這樣的生活呐!但是這兩次出離,卻是我生命中最豐盛和我最向往回憶的時光。

這次第三次的出離,不是我自己預計的。所以我還在看看這次會有什麽狀況和驚喜。

(照片攝於泰國曼谷,2022年,
纸房子:韩国篇》Money Heist: Korea – Joint Economic Area 劇照)

2022/09/14

前行

2019 紐西蘭

“出離”這個詞,在宗教術語意思是對欲樂的棄絕,不為塵垢所染。 也有一種説法,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

對於我來説,出離是離開自己熟悉習慣的環境和生活形態,到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生活,或者改變一種自己熟悉的形態過活。

活過了半百,曾經兩次出離。就是辭了全職的工作,過著不是一般的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活。(2020冠病後,大概朝九晚五的工作形態也會逐漸的被遺忘)

一次是三十來嵗,在美國玖壹壹恐怖事件發生後一年,到東南亞和東北亞之間,獨自做了一次三個多月的背包旅行。在2002年的時候,網絡不發達,除了旅行社外,預定行程是不太容易的。很多時候住宿的地點都是臨時到達地點才決定住宿,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臨時的變通和順應就變得很重要。這一次,不但環境不熟悉,而且一直變化,而且生活形態也隨著地區和文化在改變。

第二次是在接近四十嵗的時候,到台灣修讀四年的研究所。和十八九嵗,二十來歲的青年,一起住宿、生活、工作和做研究。這種囘到校園生活,尤其寄宿校舍,對一個中年人來説是一種考驗。

今年年中五十來歲時,在打了三劑冠狀病毒疫苗,得到一次病毒感染後。身體瞬間容易疲累,精神較難集中,記憶力也突然衰退了。再三考慮和與家人商量後,決定辭掉全職工作,好好的來調理身體。讓自己盡量回復到跟之前差不太遠。

這次可以算是我人生的第三次出離。這個部落格是爲了記錄我的三次出離的經驗與感想,也算是我的一次人生的一個小結。

(照片攝於紐西蘭,2019 年 

前行

“出離”這個詞,在宗教術語意思是對欲樂的棄絕,不為塵垢所染。 也有一種説法,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 對於我來説,出離是離開自己熟悉習慣的環境和生活形態,到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生活,或者改變一種自己熟悉的形態過活。 活過了半百,曾經兩次出離。就是辭了全職的工作,過著不是一般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