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3

宗教與文化傳統


阿姜查(Achaan Chaa,1918年—1992年)和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Dzongsar Jamyang Rinpoche,1961年6月18日—)是我很敬重的兩位佛教修行人。

兩位雖然差異性相當大,但是都很風趣。阿姜查已經不在人世,屬於佛教南傳傳統的出家修行人,一輩子在森林修行教學。宗薩蔣揚仁波切為當代藏傳沒有出家修行人,不但拍過電影,世界各地四處行走,相當的摩登。

宗薩蔣揚仁波切在很多場合,都提出我們要分清楚文化傳統與宗教的不同。他甚至大膽的說文化傳統有時候會妨礙我們看清楚宗教的本質。他曾説到在藏傳的佛教儀式中供養的藏傳茶飲料。其實換做一般的紅茶茶,或者綠茶都可以的。重要的是宗教背後的精髓,而茶品只是文化傳統,尊重文化罷了。

阿姜查在談到修行的三個層次的時候,談到第一層次的修行人“已摒棄盲從的習俗與傳統,而能根據理智親自檢視世間的本質”。“摒棄盲從的習俗與傳統”,這就和宗薩蔣揚仁波切的講法不謀而合。

兩位修行人很清楚的分辨文煥傳統和宗教的不同,同時也沒有放棄傳統。他們要指出我們不要盲從,要分辨兩者。

佛教產生與發展年代久遠,傳到不同的地域時,吸收了各地的文化傳統習俗。當人們用文化傳統習俗的世俗分類方式,把佛教分成南傳、北傳和藏傳。但是無論那一個傳承其實都包含佛教的核心思想,至於文化、傳統、習俗、儀式的差異,都只是不同地域的關係。

佛教的核心是三法印(四法印),修行方式是戒定慧三學,加上八正道。我們在修學佛教需要注意的。至於跟隨南北藏哪一個傳統,八萬四千哪一種法門,只是我們習性和機緣的原因罷了。

參考書目:阿姜查《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戒》,76頁

(照片取自以下網頁https://www.enanyang.my/%E7%99%BB%E5%BD%BC%E5%B2%B8/%E5%AE%BD%E9%82%A6%E6%B3%95%E5%B8%88%E4%B8%8E%E9%BB%84%E6%85%A7%E9%9F%B3%E6%90%BA%E6%89%8B-%E7%8C%AE%E6%AD%8C%E7%A5%9D%E5%AE%97%E8%90%A8%E4%BB%81%E6%B3%A2%E5%88%8760%E5%B2%81%E7%94%9F%E8%BE%B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9%98%BF%E5%A7%9C%E6%9F%A51.jpg

 

2024/04/13

现代科学方法之種種


分類成“型”是現代科學方法。

我說“現代”和“科學”,不是指分別表示“文明”和“有道理”啦。

(事實上現代不文明和科學沒有道理的方式很多,現代只是相對與古代,是時間的觀念。科學是指做學問的方式,e,g, 哲學、文學是另外一種兩種做學問的方式)

基本上,科學是用一種歸類的方式來了解世界。像動物界有哺乳類、魚類、兩棲類、鳥類、爬行類。這樣的分類指依照按脊椎特征分類。

如果是用按生殖方式分類,則是卵生動物、胎生動物和卵胎生動物。

人類用依照按脊椎特征分類是哺乳類,用生殖方式分類則是胎生動物。

分類分型只是為了可以方便講解分析事物,科學分類也會有特列。一些物種可能在分類上引起爭議,可能因為它們具有一些獨特的特征,不符合現有的分類系統,或者是因為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明確。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們可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以確定最合適的分類位置。這可能包括對物種的形態學、分子生物學和生態學等方面的更深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它們的分類關系。

從這樣的脈絡來說,科學分類是有它的目的,也有它的局限。如果用有局限的知識來講解我們想要講解的,尤其是動態生成的萬物,这绝不是100%的完美的。除了科學分類,我們能夠有其他更好的講解分析方式嗎?哲學文學可以解釋人嗎?這其實又涉及另外一個領域的知識論了。

我覺得最重要的我們怎麽用?怎樣從被判死刑的限制,開展出活的分析講解空間,這才是重點。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 以上動物的分類資料感謝 Chat GPT


(照片攝於 2019年9月,紐西蘭某博物館)

2024/03/24

因緣和合之種種

養病中晚餐時,在家吃著用澳洲番薯煮的白粥和煎豆乾,聽著 Bossa Nova 歌曲,眼前閃爍著馬來西亞海峽巴西古當工業區的燈火。有一種既感慨又違和的感覺。

番薯粥對於新加坡年長的人,是在二戰日本占領新加坡,那個年代因爲物資比較匱乏,用以充飢填肚子的食物。現在新加坡作爲世界貨運中心,物資充沛,就連番薯這小東西也從澳洲進口。我想當年在窮困時,吃番薯粥果腹的長者,大概沒有想到洋毛番薯也能入南洋小粥。

Bossa Nova 是50年代末從巴西發展出來的一種音樂類別,小時候也不知道什麽原因就接觸,并且非常喜歡這樣的一種音樂類別,奇怪的是從來沒有正式的去瞭解這類音樂。直到2019年 Bossa Nova的其中一個先驅 João Gilberto 去世,就稍微瞭解一下。剛到了葡萄牙旅行,曾被葡萄牙統治過的巴西的曲子,自然就悄悄地回到我的聽歌名單内。

在搬到現在的房子前,我們是因爲窗口前有間學校,希望因此不會離鄰座的組屋太靠近。後來搬進來后,發掘我們窗前竟然可以看到馬來西亞海峽,還有鄰近的機場。窗前常常有優美的景觀。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認爲認為,真正的自我意識不是靜止不變的,也不能被看作是一個個思緒的片段。時間也不是像我們覺得的,像空間一樣是可以有維度可以測量的。真正的時間是綿延。延綿是純粹的,不摻雜任何空間要素。如果自我意識和時間結合來看,存在總是現在包含著過去,並趨向未來,而未來又可能返回過去的根源,所以它是分分秒秒在變異著,生成著,這就是綿延的實質。

簡單來説,我們的生活的瞬間,其實是包含過去,也趨向未來。瞬間其實就結合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我雖然是在養病吃粥,但是這一瞬間的都是過去種種事件因緣的結果。往前看,現在的一瞬間,必定會影響將來的某一個瞬間。這瞬間其實就包含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如果用粗淺的講法,這就是柏格森說的生命的延綿。

一個簡單的場景,其實背後的因緣和合是非常的複雜久遠的。我很感慨這樣的場景是多麽多因緣條件的集合,因此爲此感到值得珍惜。

如果連一瞬間的因緣都如此複雜久遠,一連串的事件和現象更是不是我們可以想象的因緣際會。

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以上的場景是非常的違和的。我想就等下一篇再來分享。

(照片攝於 2024年2月,葡萄牙波多大西洋海岸 Felgueiras Lighthouse (葡語:Farolim de Felgueiras))

參考文獻:

1. 网络文章《生命自由的探索者柏格森第三部分: 绵延是自我意识的本质》

https://www.rfi.fr/cn/20181202-n%C2%B0101%E7%94%9F%E5%91%BD%E8%87%AA%E7%94%B1%E7%9A%84%E6%8E%A2%E7%B4%A2%E8%80%85%E6%9F%8F%E6%A0%BC%E6%A3%AE%E7%AC%AC%E4%B8%89%E9%83%A8%E5%88%86-%E7%BB%B5%E5%BB%B6%E6%98%AF%E8%87%AA%E6%88%91%E6%84%8F%E8%AF%86%E7%9A%84%E6%9C%AC%E8%B4%A8

2. 李青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8560272

2024/01/19

感恩:買手機記

上星期的休息日剛起身,我的手機正面朝下掉在地上,心裏一陣嘀咕「完了」,果真銀幕開始出現條紋狀,後來就乾脆黑銀幕。心裏想到,我平時沒有什麽用電話,應該還好。但是後來評估平日需要的應用程式(Apps),越數越感覺不妙。溝通使用的WhatsApp可以用筆電取代,但是我已經沒有使用家用 WIFI,而是用電話的熱點(hot spot)來連接,沒有電話就等於沒有網絡。各大銀行的轉賬等服務,也都需要各自的應用程式來操作。雖然我平時有緊急聯係的人不多,我皮包也常常有足夠應付的鈔票可以應付日常開銷。想到自己需要聯係工作上的夥伴,加上整個社會越來越依賴手機,心裏總有一點不安全感,就決定今天一整天來處理這件事情。

早餐後,内人和我就在網上搜尋。我平時其實買比較有價格的東西會比較龜毛(挑剔),還好我手機已經有一年半載熒幕有時候突然黑的問題,心裏已經在想是否已經需要換了。我這部手機是谷歌第三代的,當時是注意到它的攝像功能在那個年份谷歌是數一數二的,所以這次如果想買,我大概想繼續使用谷歌的手機。我和内人在搜尋了一陣子,就找到價格合意的,而且是有現貨的實體店。

當天天氣晴朗,我就直接騎了我的摩多車(機車)到市區的實體店購買。因爲商店只收現金,我就到附近的提款機提了款,就買了心屬的手機。回到家裏,從谷歌的雲端資料庫,把之前電話的應用程式提取進新的手機,本來以爲是已經結束了,但是發現除了谷歌相關的程式,其他的程式都需要一一的跟相關公司機構在程式上重新注冊,并且報備換了電話,取消之前電話的連結。

這時我心裏正想埋怨時,心裏轉了一個念頭。我是不是應該感謝這一切因緣,讓我在很快的時間内解決這件事情。這時候感恩的心情突然充滿内心。

我感恩這件事情發生在休假日,讓我有充足的時間處理。
我感恩在之前已經看好手機,知道要買哪一部。
我感恩内人協助我找到一家價格適宜,又有現貨的實體店。
我感恩有自己的交通和天氣晴朗,讓我可以快速和舒適的來回商店。
我感恩有足夠的款項和現場的提款機,讓我可以支付費用。
我感恩實體店店員耐心的跟我講解手機和推薦相關的電話殼
我感恩谷歌的雲端資料庫,讓我很快的找回我的部分資料,還有大部分的應用程式。
我感恩這一切的因緣和合。

當我這樣的一個轉念,我其實是内心充滿感恩,心平氣和的繼續到深夜,階段性的解決了事情。


我在想: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希望自己事事順著自己的意願是很難的事情。與其在發生問題的時候埋天怨地,不如感恩眼前我們擁有一切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善因緣,讓自己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能夠有更清晰的思維處理事情。不能立刻解決的,就等待善緣的來臨,或者平時一直不斷的創造結下好因緣,讓我們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可以一步一脚印的解決我們的困難。這樣是否也是一種可行的思考問題,面對問題的方式呢?

P.S. 其實到現在爲止,有一些不常用的運用程式,還是未注冊的狀態中,我的電話還處在未完成模式的階段。

(照片攝於 2023年秋伊朗旅途中)


前行

“出離”這個詞,在宗教術語意思是對欲樂的棄絕,不為塵垢所染。 也有一種説法,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 對於我來説,出離是離開自己熟悉習慣的環境和生活形態,到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生活,或者改變一種自己熟悉的形態過活。 活過了半百,曾經兩次出離。就是辭了全職的工作,過著不是一般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