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8

我怎樣避免撞墻


有人說我有智慧,其實我跟大家一樣,也是常常撞墻,常常感覺苦痛的人。

只不過我撞了墻後,有多方的思考點。

有時候,我會繼續撞墻。有時候我會覺得撞墻是快樂的,我會繼續撞墻。有時候我撞墻不覺得快樂,但是我有其他的原因繼續撞墻。

這時候,我的撞墻是有選擇的,那是我自願撞墻,因爲快樂,或者其他的原因。這時候,撞墻已經不再是撞墻了,但是我繼續苦痛著。

有時候,我會繼續撞墻。我開始觀察思考,我怎樣避免下次再撞墻。因爲有之前的經驗,我不再撞這堵墻了。

有時候,我會繼續撞墻。雖然我會避免撞這堵墻,但是我還是會撞其他墻。於是,我繼續觀察思考,我發現我是會撞一類型的墻。於是,我開始避免撞這類型的墻。

有時候,我會繼續撞墻。雖然我會避免撞這類型的墻,但是我還是會撞其他墻。於是,我繼續觀察思考,我發現雖然墻有不同種類,但是有不同類的墻會有同樣的性質。雖然類別不一樣,但是它們的性質是類似的。於是,我開始避免撞這性質的墻。

有時候,我會繼續撞墻。雖然我會避免撞這性質的墻,但是我還是會撞其他墻。於是,我繼續觀察思考,我發現雖然墻有不同種類性質,但是墻的性質是會改變的。於是,我開始觀察墻的性質,我發現墻的性質會如何變化。接下來,我開始避免撞我會撞到,但是性質會變化的墻。

有時候,我會繼續撞墻。雖然我會避免撞我會撞到,但是性質會變化的墻,但是我還是會撞其他墻。於是,我繼續觀察思考,我發現雖然墻性質是會改變的,但是有些性質是我們觀察不到的,或是我們預測不到它的變化的。問題可能不是墻,而是我爲什麽撞墻會苦痛。

有時候,我會繼續撞墻。我繼續觀察思考,爲什麽我會有苦痛。

於是,我繼續撞墻......

(照片攝於新加坡湯申自然公園 Thomson Nature Park 舊海南村,2022年)

2022/11/14

斷。捨。離。



最近在整理父親遺留下來的物品,也順道整理一下之前工作結束後帶回來的東西,還有五年前搬家時,還未開箱的舊物。

多年前的背包旅行,五年前搬家,還有這次的大清理;這三次的經驗,讓我一直感覺我們需要的東西不多,但是一路下來因爲各種原因纍積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有時候是那段時間的需要;有時候是一時喜歡或者好玩;有時候純粹是一時衝動。

日前和朋友見面時,朋友要送我小禮物。我和他分享最近的體驗,當場拒絕他的小禮物。另外有朋友開口就説我是斷捨離。我搞不清楚斷捨離的意思,便拒絕了這種時髦的指稱。

《斷舍離》是近年來風靡日本和臺灣地區的一種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我拒絕了朋友的小禮物似乎是符合了其中“斷”的説法。拒絕指稱是因爲這段時間,也沒有真正瞭解這説法,我對於流行/話語有强烈的反感。

城市人常常會一蜂窩的趕著一些流行文化,但是對於其内涵的瞭解可能不深。我跟了一位瑜伽老師超過八年,重要的原因是因爲一開始的時候,老師就語重心長的提醒我們:瑜伽終極目的是身心靈的結合,但是我們一般學習的只是瑜珈八支的其中一支。其實瑜伽八支還包括內在自我約束及外在社會倫理規範等等。我們社會一般所謂的「瑜伽」,只是學習第三支的「瑜伽體位法」(ASANA)罷了。有些文獻還認爲,即使我們把所有「瑜伽體位法」學完,我們也只是在第三支瑜伽的入門而已。可見我們社會上一般所謂的瑜伽,是整體的瑜伽八支的枝末罷了。

雖然只是枝末,但是對於我們身心健康是由益處的。當我更深入的瞭解后,懷著這樣的心情,在學習過程中,我對於瑜伽更憧憬,即使學會一些體位,我還是抱著謙卑尊重的心情,希望有機會完整的學習瑜伽的其他七支。

回到斷捨離,很多時候城市社會人,少買幾樣東西,或者做個大掃除就稱呼自己是《斷捨離》,一副跟得上智慧潮流的樣子。事實上,作者在書中斷捨離還包括人際關係、心靈上和生命的提升,而且這些都是要在實踐在平日的生活中。

我這裏不評論認同或不認同斷捨離的觀念,我只是想提出時下社會人常常爲了趕流行,隨口就往自己身上貼標簽,常常忘了溯本求源的學習。事實上,很多古老知識,或者新觀念能自成一派,傳播久或遠,必定有其深刻的内涵。在使用學習時候,如果能夠更深入瞭解,而不是把它變成自己的標簽名牌口頭禪。我覺得能夠對於你正在學習的觀念知識有更多的認識和基本的尊重。


(照片攝於 2022 年,為我90年代在泰國海外服役訓練軍中的衣服,終於在2022年殉職退役)

2022/11/04

遺物

 
父親過去四年,終於在這次出離的休息機會,有時間有力氣整理他遺留下來的物品。

父親在生時,喜歡到處游蕩,分別在兄姐我之間房子輪流住宿,所以衣物和物品到處留一手。我剛搬新家的時候,因爲鄰里商店和咖啡店還沒有營業,附近的其他住屋也在建設當中。隔壁預定要建學校的土地還沒有動工,對街的草叢還常常聽到蛙呱鳴和蟬吱聲,有點鳥不生蛋的荒涼味。最主要的是這裏的德士(出租車)不好叫,交通較不方便,離他熟悉的醫院也不靠近。父親當時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常常臨時呼吸道出問題,需要及時趕到醫院治理。父親來家裏做客住了一兩次,因爲沒有店可以喝咖啡,對這裏的印象一直不好。所以搬來的書籍一直沒有整理,衣物也沒有多留。後來咖啡店開了,商店也熱鬧起來,交通比較順暢後,又來住過一兩次,我也沒有勉强他。

這次整理大部分是他遺留下來的書籍。父親年輕時,沒有完成小學,其實也不算個知識分子。但是,當時第二代移民華人,基本上受到中國思潮的影響,所以也算是一個時代進步青年。大多書籍是朋友送他的,還有幾本當時中國的畫報和思想書籍。這些書籍雖然不值錢,但是反應了當年的文化和時代背景,大機構大概不願意收,丟掉又可惜。幸好友人是本地專業的展覽策展人許元豪 (https://www.facebook.com/koh.nguanghow),對於這批書籍視如珍寶,加上我之前辦活動展覽的書籍,一并運送給他。

其他一些衣物,和一些可以用的物品,就捐送到光明山普覺禪寺的修福站回收分類中心(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kmspks&set=a.1181041515240248),希望最後有些可以回收使用的物品 

最後還有一些文件和照片,在進行數碼化整理後,實體物件也將會送給友人。

在整理的過程當中,也會因爲思念父親而流淚。這一道道工序、整理和處理,恰好有時間因緣,一步步慢慢的進行,倒像是依依和父親一個圓滿道別的儀式。


祝福父親解脫生死輪回苦難。🙏

(先父先母,照片攝於光銀 Sliver Bright Studio Singapore,年份不詳)

前行

“出離”這個詞,在宗教術語意思是對欲樂的棄絕,不為塵垢所染。 也有一種説法,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 對於我來説,出離是離開自己熟悉習慣的環境和生活形態,到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生活,或者改變一種自己熟悉的形態過活。 活過了半百,曾經兩次出離。就是辭了全職的工作,過著不是一般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