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31

内觀靜坐——佛教觀

 


去年年底參加了内觀十日閉關,因爲閉關完全禁語,而且彼此避免有太多的眼神交際,除了晚上的講座有語言的接觸,大部分時間需要自己靜下心,回到自己。因爲回到自身,腦子的千萬種想法就蹦出來。加上自己學習方式和其教導方式有相當大的差異,所以不知覺的壓力蠻大。

在參加活動第五六天開始,我放棄了靜坐方法的學習。這放棄不止讓我卸下内心的壓力,進而讓我更自在的渡過接下來的閉關,更能利用時間往自己的内心思考。

閉關的最後一個早上(中午?),禁語解除。開始和夥伴交流對談中,反而認識更多自己的想法。

佛陀在世時是反對偶像崇拜的,反對生後有人替他造像的,所以佛教在早期只是以符號(比如法輪佛塔佛塔和蓮花足印)來作爲標記。佛法在初期也不不太符合歸類為宗教,只是人生宇宙的法則罷了,誦詠佛法只是爲了復述佛陀的教導,以免誤傳。後來佛法傳到各地,因爲各地的文化習俗,才有造像誦經等等的宗教儀式,甚至因爲爲了適應各地而結合了當地的民俗習慣。這些後話,追根究底就是因爲我們的需要,是因爲人的需要而創造了這些後來的形式規矩。

既然是不立佛像,宗教儀式也是後來的發展,如果暫時不談其在宗教靈性的作用,我們要怎樣的看待拜佛像和宗教儀式呢?我早期念佛教寺院辦的小學,當時我被教育說我們拜佛是因爲佛陀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拜佛只是尊敬他,并且記得學習他的智慧與精神。至於宗教儀式,比方拜懺和儀式讓我們訓練紀律,禪修讓我們的思想集中清晰鎮定,念經讓我們重複佛陀的智慧。這些儀式造作雖然是人類的需要和文化的造作,不是佛陀當時的修行方式,但是卻能夠訓練佛教教育中重視的戒定慧,也就是紀律(戒)、鎮定與清晰的思維(定),靈活但是不偏不倚的處世態度(慧)。之前所言,佛法原初其實人生宇宙的法則,只要符合佛教的四聖諦,基本上也就是佛教要推廣的人生準則了。況且戒定慧雖然是佛教重要的學習基礎,我們一般人如果有這些學習,對我們一般的日常,還是有益處的。

這段的經驗解除我對於佛教的一些疑惑,也讓我對於學習佛法和追隨佛陀的步伐有更大的信心。這次在元旦我報名參加一日禪修,不知道這次有怎樣的經歷?我們且下回分解。

(照片攝於 2022 馬來西亞柔佛古來沙令生態農場十日禪修結束後)

2023/12/11

業與心念

 


聼仁波切在紐西蘭基督城談關於「業」 (Karma) 是否是預先注定的,還是說它是自由意志下的一個産物?他覺得講解「業」很困難的。我們天天身在因緣果報的輪轉之中,跟我們談「業」,就像在夢裏跟我們説明那只是夢而已。「業」既不是預先注定的,也不是自由意志,業是一種幻相,是一種你認爲真實的,並且非常深陷其中的一種幻相。「業」在時間軸中一切似乎秩序井然,「業」是有秩序的幻象。我們只要受制于所謂的因和緣,那就我們是可以被操控的,我們也會一直被操控的,所以就沒有了自由意志。

念頭是「業」的主要導演、制作人及編劇。念頭就像一個鏈條的念頭流,它非常快速地在進行著。一下你處于當下,一下又回到過去,或跑到未來。但是當我們處于「當下」的時候,就不在給這個念頭流繼續充電了。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做選擇。甚至你可以選擇要去打敗所謂的“天生注定”那樣的概念。總之就是有點複雜的。*1

靜坐的時候,察覺到念頭就像猴子一樣,一下子擔心未來,一下子後悔過去。很多時候我們會有無謂的包括憂慮興奮悲哀等情緒,一直在「干擾」在我們當下的覺知。靜坐久了,我們若可以冷靜的觀察心念,穩定守住當下的覺知,相信可以更清晰的觀察到因緣流轉的現象,才有機緣做出不違和因緣流轉的,但是也不違反自由意志的決定決策。雖然不容易,但是確是我們要繼續精進的。

内人這時在煩惱著因爲身體不適,在全康復和半康復的邊緣。朋友盛意拳拳邀約出席聚會,主人說但來無妨,其他半康復的朋友也蠢蠢欲動。但是出席的話,因爲味覺還沒有恢復,吃東西味如嚼蠟,内心感到十分爲難。

我個人味覺也因病在慢慢恢復中:開始只感覺味道如黑白灰,鹹味甜味只有非黑既白的感覺,感受不到味道的層次感。后來味覺慢慢恢復,但是只能感覺到味道小幅度的層次,像是顔色分析或者導管坏了的電視,雖然有淡淡的色彩,但是并不繽紛。而味覺一天天的,就像慢慢恢復色彩的電視,慢慢的繽紛燦爛起來。感覺這樣的過程,可以經驗無常的變化。

我告訴内人你就當作是成全主人和友人出席聚會,至於味覺就當作是對於無常的試煉。萬一明天味覺恢復,也就樂享其成;沒有恢復,就也像我一樣,慢慢的感受味覺慢慢恢復的過程。

我不知道這幾件事情是不是有關係,也不知道爲什麽想記下。反正覺得它們就是連貫的發生,就爲之一記。

(照片攝於伊朗,2023年秋)

參考資料:

1. 宗薩欽哲仁波切主講:佛的遠見卓識(下)https://www.facebook.com/dzongsarjamyangkhyentse/posts/872570430983726


2023/11/07

活在當下

 


最近兩年在不同的地點,分別聽了不同的法師,開示了“活在當下”這句話,都讓我感觸很深。

去年衛塞節(相當於北傳佛教的浴佛節)與丈人到泰國佛寺,拜見老方丈,老方丈病懨懨的在床上。我們一到,精神奕奕的起身和我們點頭。爲了不影響老方丈休息,就告辭與照顧老方丈的法師聊天,法師回答了丈人的問題,也忘了怎樣(也可能是自己插嘴問問題),法師隨口一説:“每一刻都是新的”,説完就看著窗外的景物,我們一起看著,我感覺仿佛窗外的一切像慢動作影片。我當時沒有想什麽,也想不到什麽,但是眼前似乎亮了起來,而且精神振奮。我後來其實也沒有多想,但是回想這件事情,有一種奇特的感受。

其實這幾年一直有人提點我要去正式學習禪修,年初開始自己每晚靜坐,但是沒有什麽收穫。近期終於有因緣正式學習禪修。禪修除了在座上觀氣息,在座下也需要觀無常變化。這段期間,座上靜坐還是心猿意馬的,倒是座下觀察自己的情緒,自我和身體的變化是有長進。情緒,自我和身體一察覺波動,就勉勵安著自己,先不要太大太多的回應。這時似乎能感受到生命時刻的因緣變化無常,一切因緣推著我們生命往前進,雖然我們能夠參與其中,但是我感覺到我們在當下是及其渺小的。

日前,當禪修法師提到”活在當下“時,與這段時間自己觀察情緒,自我和身體的經驗連結。”活在當下“這話又有更不一樣的體會了。

”活在當下“這話聽了很多遍,但是這兩次經驗卻讓我有不同的感受。

(照片攝於泰國清邁,2022年秋)








2023/08/29

因緣、觀、修

 


前幾天和朋友談到與某仁波切與他的機構與弟子的關係,他提到仁波切與弟子的業,上師他自己也只能觀與修。

一天,我騎著摩多車(機車)在快速公路上,腦子閃著感嘆即使仁波切上師,因緣業報還是要靠著自己的觀與修來消解。啪的一下,有些東西就落在抓著車手把的手背上。因爲還在快速車道上,也不能馬上查看是什麽。下意識感覺應該是鳥糞。在交通燈前快速檢查,發覺只有一點在手指背上,我想可能其他是被風吹走了。

我後來找了個咖啡店,想想可以在厠所洗一洗,順便看看車子有沒有沾到。到洗手盆前,才發現連整個手背都有一大片黑色淺淺的痕跡,心想這一次是中“大獎”。爲了避免有細菌感染,小心的洗了手。順便把隨車帶著的擦布洗了一洗,想順便擦車子。想不到摩多車手把前面也沾了一大片。這次真的是中了超級大獎了。

深思一下,快速公路上這樣多樹,我當時的車速大概是七十公里左右。偏偏這隻鳥在這時間點大便,而且是在我經過的時間點上。這樣多的巧合和,這隻鳥到底是和我有何等深厚的因緣啊。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卻打動我的心。因緣業報的問題一直徘旋在我腦中。

我感嘆“因緣”和·“業報”,絕對不是 1+1 = 2 的綫性因果,而是更加錯綜複雜的關係勾連。作爲上師的仁波切即使面對自己的因緣,也需要觀與修,我們還不打緊繼續精進的禪坐修行才是哪。

(照片攝於上班必經的義順水壩,2023年8月)

2023/06/25

摺衣服與誦經


把衣服放在床上對摺,然後撫平皺褶之處,把多餘的布料收起來,接下來層層曡曡的往内摺。接下來按照衣服的種類和大小分類,曡好,放進衣櫥。

我其實很享受周末洗衣摺衣的時間。有閑情可以心無旁騖的專心做一件事情,有時候我更覺得專心的摺衣服非常有儀式感。

有一個週末,一面在摺衣服,一面在聼佛學講座。講座結尾,主講仁波切帶領大家誦經念咒。當時不知道後半段有這一環節,看著手上的貼身衣物,心中一驚,擔心褻瀆了神聖性。後想到心經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净,不增不減”,才安心的跟著誦經念咒。整個過程,神聖充滿,感覺吉祥殊勝。

雖然手上觸及貼身衣物,但是對經咒沒有褻瀆之意,心中充滿敬意,深感“不垢不净”之意涵。當然如果在誦經念咒的時候,有意的觸及貼身衣物,這狀況另當別論。

幾天后,回想起這件事情,跟内人回溯這件事情。原以爲當時的神聖性依然,但已經蕩然無存,感覺有點焦慮。又憶之前讀書會老師在談到修禪,我們在座上修,座下也應該時刻安住自己,

殊勝的神聖性已經過去,一直留戀在當時,其實就是一種貪著,應該回到此時此刻和内人分享心得的時光。這念頭一轉,似乎心又安住下來,焦慮也消失了。

個人淺見,宗教不應該只在道場,在生活中依照無常變化狀況,不斷提醒自己學習修習,方爲正道。


(照片攝於新加坡实里达蓄水池下段 Rower's Bay,2023年5月)

2023/05/08

我的中華情意結

 


我的阿公(北方人稱爺爺)從中國同安英村來新加坡,我阿公早年往生,父親也沒有多提,所以我認識不多。

父親二戰前在新加坡出生,在本地經歷了二戰和新馬合并分家的年代。他書讀得不多,小學也不知道有沒有畢業,但是當時在“革命進步”的思潮下,受到一些新青年的影響,但是對於中國歷史文化也是一知半解的,還是對中國為家鄉,有些夢幻理想的期盼。我們在中國也沒有直接有親屬關係或者聯係的親人,所以父親也沒有探親或者回鄉的概念,最後在新加坡終老。

我算是新加坡第三代移民。因爲我們祖輩是中國移民,我們在新加坡政府人口統計上歸類為華族。我們家居多講福建話(閩南話?河洛話?),在政府“多講華語,少説方言”的政策下,與同學朋友開始轉用華文華語溝通。除了在學校必須使用英語外,我多使用方言和華語溝通,直到八十年代政府開始大力推行英文教育和通用語政策。

除了使用華文華語外,我在高中參加了中文學會,大學進入中文系念書,還參與了當年大學中文系同學會的草創期。因此我可以說是受到了中華歷史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下成長。那個年年代,對於我來説,華文、華語、中華文化歷史,都是一種文化歷史種族的傳承,是一種不涉及與政治經濟的單純背景。我就是在這樣的華文華語的背景下長大。

大學畢業我工作了好幾年,在2002年 我辭職進行三個月的獨自背包旅行。那時剛好中國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WTO)。我旅行的時候,碰到的很多歐洲人都擔心中國的崛起,會像美國一樣霸權世界。我根據中國近代史向他們説明,中國在近代史上幾乎是被英美、俄國、日本等國家欺負。如果放眼更早的年代,中國與東亞和東南亞地區是以朝貢的方式進行邦交。如果從這樣的脈絡來看,中國崛起大概不會對其他國家造成太大的問題。

大概是因爲中國加入WTO的關係,經濟漸漸發展起來。中國人出國的機會也增加,在國外出了一些醜。大概就是吃自助餐搶著吃好料,然後帶著鮮肉或者蔬菜,想要從機場出關,被查獲就現場和工作人員閙。這些狀況跟80和90年代,剛剛富起來的新加坡人一樣。當時新加坡人出外旅行,也因爲吃自助餐打包和帶走酒店飯店住處的電器或者毛巾,令人詬病。所以我其實對於這類新聞是一笑置之的。

漸漸的,瞭解了台灣、香港、西藏、新疆等課題,對於中國政府對人民的一些處理方式表示不理解和反感。當然,如果看看美國或者其他西方的政府,社會上同樣的人權民主暴力事件也是不斷。但是我們不可以因爲別人別的社會有行爲偏差,就等同自己也可以一樣。相對的,美國和西方因爲個人、媒體和新聞相對自由,所以很多社會上的壞事,都可以自由的報道,然後社會就可能凝聚力量,使事情有轉變的可能性。中國的個人、媒體和新聞相對管制就比較多。所以對於社會事件,相對的沒有這樣透明,有詬病的可能性就增加,還有社會的參與性就相對減少。更不要說對於言論的控管,只要是上面不允許的課題,網絡媒體就自然消音。人民只能用一些英文簡寫或者同音字,私底下流傳討論。

讓我覺得不舒服的是,管控言論網絡的有關當局,對於極端民族主義的問題視而不見。網民對於一些讓他們不舒服的事件,都可以炒作成爲辱華事件。我覺得最誇張的一件事是因爲某台灣明星因爲吃意大利面,引起網民憤怒,覺得他是臺獨份子,只因爲某美國官員當時訪問台灣,而恰恰那位官員有一些意大利的血統。這種八竿子打不着的連結,也能被網民炒作,然後要台灣明星道歉。而本來有管制權的當局可以控管的極端言論卻視而不見,我感覺是間接的鼓勵了極端民族主義的言論。

我們回來談新加坡,在很多中國網民人民眼中,新加坡擁有75%華族後裔的這個獨立的國家為“坡縣”,彷佛新加坡就是中國的一個單位。而且有一種言論在流行著,如果新加坡的國策外交等,甚至新加坡人的言論如果和中國不同,就像是背叛祖先,欺世忘祖一般,應該被譴責。仿佛世界上的華裔華族,因爲傳承了華文、華語、中華文化歷史,就有責任義務和中國有相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新加坡政府很用力的國民教育下,我非常清楚自己的國籍是新加坡,我只是因爲阿公是來自中國而被人口統計上歸類為華族。獨立的新加坡和人民本來就要根據自己的國家利益與社會文化,決定自己的前途與未來,我們的華文、華語、中華文化歷史,也都是一種文化歷史種族的傳承罷了。

新加坡華裔像世界各地的華族後裔一樣,雖然繼承了源自中國的中華語言、文字和文化,但是都因爲在地化,這些語言、文字和文化都產生了變化。最明顯的就是食物,很多新加坡華人食物,包括福建面和海南鷄飯等,雖然都冠上中國地方名稱,但是味道和中國的食物都不同,甚至在中國也沒有這種味兒。新加坡的中文更是摻雜了馬來文和英文。像市場叫巴刹,電單車叫摩托車,出租車叫德士。

就像著名學者王賡武教授在一次演講提到,國家和文化需要有分別。國家有主權、地域等的規範,就像中國政府發言人愛説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是文化會隨著時間和地域性,有所流傳和變化。文化像語言一樣,是約定俗成的,是沒有辦法被制約的。一個人要被其他人尊重,就要先尊重別人。一個國家要別人尊重它的主權和文化,必定也同樣尊重其他國家的主權與文化。

中國現在强大起來,也越來越多人民也分散各地旅居。亞細安和亞洲其實也可能跟著擡頭挺胸,也是大家樂見的。但是我希望中國在崛起的時候,能夠尊重每個國家和各地區的民族文化自主和決定,也能夠制約一些極端民族主義。

在停筆前,在談談我去年底在寮國(又稱老撾)旅行的經驗,作爲結語。

當時我們在寮國龍坡邦(又稱琅勃拉邦)想乘搭從中國雲南西雙版勐臘的磨憨站直通寮國永珍(又稱萬象)站的磨萬鐵路到永珍。詢問了一下,才知道火車票只在專賣火車票的小站購買。買的時候還要携帶護照,據説常常一票難求。衝著新加坡人的怕輸精神,我們馬上就去購買,可惜當時三點多已經過了售票時間。隔天早上再次距離開門前三十分鐘前往,售票小站已經大排長龍,其中還不少是外國游客。好不容易等到我們,售票員説不能用現金,只能用中国银联信用卡(Union Pay),其他國際通用的威士卡 (VISA) 和 萬事達卡 (Mastercard) 都不能收。因爲岳父是老人家,我們好説歹説才預訂了票。隔天在善心人士的協助下,百轉千折的才完成了購票程序。很多外國游客也對購買火車票的繁瑣感到失望。據説這鐵路的管治權全歸中國。我對原本期望很高的一帶一路跨國的「旨在加強區域互聯互通,擁抱更美好的未來」,還有磨萬鐵路感到失望。

想起我多年前在背包旅行的時候,拍胸口跟歐洲人說中國崛起不會像美國一樣霸權世界。現在看了這些光怪陸離的事件,我開始感覺心寒。

(照片攝於香港,2019年10月)

2023/02/25

風、樹與小草落葉

 

最近好一陣子天氣怪,無論白天晚上,間接性的强風。我家高樓直接面對實裏達機場和柔佛,影響更大,已經半年少開窗,整天躲在家裏避風。

今天吃了飯,在樓下溜達。一陣強風吹來,難得和强風面對面,就看看這强風下的風景。

鄰里的樹木迎著强風,葉子在沙沙聲的飛舞,樹幹前後向强風點頭叩頭,一整片的小草像浪花一陣陣起伏,落葉子和雜物旋風轉動。偶爾聽到組屋某家因爲被風吹掉的雜物落下的聲音。

想到已經發生一年的烏克蘭戰事,像在風中對峙的雙方,一邊强勢的打著,另外一邊向敵軍和世界叩門,人民則到處移動,心情起伏。最終到底是風停,或是樹倒樹折,誰都説不準。影響最大確定是無辜的百姓。

愿人類走向祥和的道路!

#一分鐘閲讀

(照片攝於泰國清邁,2022年7月)

2023/02/23

量力


最近知道一位在金融界處於高階的友人被公司請走,朋友擔心他的生活。本來是以爲不知道如何打發時間,想勸解他可以有空可以當義工,培養一些嗜好。後來才知道因爲平時的投資暫時不能放手,還需要繼續一陣子才行,所以在財務上有點焦慮。

本來我以爲,只有我們這類在社區慈善機構打滾了一輩子領小錢的小職員,會因爲擔心沒有飯吃,才會有財務焦慮。原來高階職員也會有財務焦慮啊!

回想半輩子,開始工作財務自主後,年輕的時候,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背包旅行;中年花了五年的時間念研究所。平時省吃儉用的,除了剛念研究所回來,被建屋局追過債,也沒有特別大的財務焦慮。

進一步說,雖然工資不高,我的生活也不是一直處於省吃儉用的。年輕時曾和友人你一杯我一杯的在吧檯點鷄尾酒,現在偶爾也與妻子上餐廳吃各國的餐飲料理或者小酌幾杯。反正年輕也曾揮灑過。現在有間小房子和小摩多車,辭職養病,省吃儉用,花費一般上還相當的足夠。

這樣想起來,財務問題其實不是賺錢的多少,而是規劃、量力開銷和知足。這樣的我,應該也可以算是人生的一個成就。

#一分鐘閲讀
(照片攝於遼國(老撾)南美洲餐廳,2022年12月)

2023/02/21

瞬間愛情

 



咳嗽咳了好幾天了,傍晚決定到附近公園走走。看著樹葉抖擻、聽著蟲鳴鳥叫、聞著清新的青翠、感受著微風。偶爾貨車經過的響聲,也不失悠然。

曠然意識到這一切皆是因緣所致。聯想到愛情的瞬間,也是因緣所致。

想到一篇仁波切的短文。文中提到仁波切自己年輕難忘的一段戀情,他半開玩笑的說,寺廟的僧侶應該談一場戀愛,如果碰到因愛情煩惱的信衆,至少親身體會過愛情的苦。

愛情的問題不在於瞬間,而在於我們要抓著這點甜不放,才會有後來失戀後的苦。經驗老練的夫妻都深知,生活的柴米油鹽也是我們生命的種種因緣。

你可以把“不在乎天長地久”看成浪漫,也可以視“只在乎曾經擁有”為不負責。但是很多事物就是轉瞬即逝,因緣流轉變化,無關你的在乎,或亦不在乎。

(仁波切是藏傳佛教對於上師的尊稱,仁波切可出家或不出家)
(照片攝於新加坡,2023年2月)

#一分鐘閲讀

2023/02/11

孤獨與社交媒體


孤獨大概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我們生是一個人,死也是一個人。

社交媒體表面上是一個解決孤獨的方式,其實大大相反。

孤獨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人的内心不被瞭解、理解或亦是同理,甚至尊重。

社交媒體養成大家三秒鐘的耐性,而大家也只能在三秒鐘展現自己,甚至後來變成了大家博眼球,較量按讚的平臺。

大家只要表現光鮮亮麗的一面,把自己孤獨埋得更深。

然後在社交媒體下,我們成爲按讚人數榜首的孤獨者。

(照片攝於泰國清邁,2022年7月)

#一分鐘閲讀


2023/02/05

連結

這次的出離休息,大概就要結束了。回想一下,如果要用一個詞匯來總結,這半年可以算是一個連結的階段。

十月開始整理先父留下來的遺物,該捐的、送的、丟的,都一一處理了。也算是陪伴和回顧了父親的一生,跟父親做一次連結。
https://afield2022.blogspot.com/2022/11/blog-post.html

十一月的十天靜坐閉關,跟自己做了一次深度的對話,總結了了五歲失去母親的哀傷,也算是跟母親關係的一個小小連結。
https://afield2022.blogspot.com/2022/12/

十二月的小背包旅行,體驗到自己年輕的體力和活力已不在,告別了自己青春。開始和自己漸漸老去的身體連結。該休息的時候就休息,該吃飯的時候要注意吃飯。希望接下來能更正念的回到當下,與自己的身心靈連結。
https://afield2022.blogspot.com/2023/01/58.html

新春拜訪岳父的親戚,臨行時太太的一個遠房親戚也不知道怎麽提起,關於靜坐閉關的話題。談著談著竟然發覺她的兒子,竟然是和我十一月在靜坐閉關結束後,較談得來的同修。大家知道後,都驚訝不已。怎麽會有這巧的事情。

 

新年結束前邀約了侄兒女們和外甥和一些年輕人來家裏,孩子們有各自的活動,最後只有幾位出席。但是也更瞭解現在年輕人的煩惱和擔憂。孩子們已經長大,雖然生活經驗不多,但是有自己獨立的個性和思想。我其實還蠻鼓勵他們去多多嘗試和接觸,建立自己的生活體驗。希望日後有機會可以和我分享。



元宵節,我和兄姐約了到寺廟拜祭已經走了的小哥。回到我家坐坐,大家分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很久沒有這樣的聚會。希望明年有機會能在家裏搞個小聚會,讓兩代大小能共聚一堂。持續的讓大家連結在一起。


我們一生中相遇的人很多,能有因緣能夠坐下來,喝杯咖啡酒,聊一下生活瑣碎煩惱,或者能夠自己靜下心,回顧自己和親人朋友的種種,或者和自己臨在相處,也算是一種難得的連結。

祝福各位有緣人,也祝福自己。

(照片攝於新加坡各處,2023年)

2023/01/18

流動人生?固定人生?


有劇透,慎入

在休息的深夜時刻,看了這部紀錄片,感觸很深。

紀錄片

我雖然也愛看近期表現很傑出的韓國電影影劇,現在以英語或者歐系的影片也很棒。紀錄片在我心中也有一個位置。我喜歡紀錄片記錄一般人的日常,一個人持之以恆的日常,就代表了一個人的個性和中心思維。

《百事可樂,說好的戰鬥機呢?》Pepsi, Where's My Jet? 紀錄片中的男子,在還是男孩的時候,看到百事可樂的廣告,深信他可以以瓶子罐子的商標,或者以錢換取點數的方式,換取一架戰鬥機。當時廣告創意以這個方式吸引受衆,可樂公司的種種決策,竟然沒有注明這是創意,或者是玩笑。男孩就這樣堅持的與可樂公司博弈。雖然多年的堅持與博弈,仍然敗給有錢有勢的可樂公司,但是他的毅力和堅持,就決定了他的後來。

堅持與執著

從一般世俗的角度,男子太執著,即使可樂公司用75萬美元的金錢做和解,他也不放棄他擁有戰鬥機的夢想。但是他在還是男孩的時候,爲了他換取戰鬥機,做了各行各業。加上他已經是一個爬山高手,同時也兼職當爬山導游。我相信他持真誠、毅力和堅持對於他的爬山生涯和工作有極大的幫助。他因此也獲得一個企業家的友誼,并在與可樂公司博弈的過程和他的人生中,給他很多指教和啓發。

我們常常以相對的方式看待一切,執著或是放下,堅持還是放棄。但是事實上,執著也可以是毅力,放下也可能是放棄。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就有不同的結果。到底是兩面的哪一端,我們也會因爲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纍積而有不同的結論。

我常常覺得,不但時間空間是流動的,連我們的看法想法結論,也會因爲不同的因緣流轉而改變流動的。既然是萬法皆是流動的,兩極的任何極都不一定是永恆的。

我是誰?

我常常自我探索,我到底是誰?深夜不選擇韓國電影影劇,也不選擇當紅的英文影集,喜歡看記錄片。我曠然驚覺,這就是我。

愛看韓國鬧劇戲劇和人性劇的是我,深度探索生命的英文影集也是我,愛看紀錄片瞭解人性的種種的也是我。我不一定非追隨誰誰誰現在在看什麽片子,我也可以是在跟著誰誰誰看片子。無論是哪一種我,我都是我。非得一定要定義我是哪一個種人,看哪一類型的片子。

瞭然

感覺我的兩極化的人生觀應該可以告一個段落,我祈願接下來的人生,我是流動的,也是固定的,是自由的,也是受到限制的。我就是我。我不一定是我。

有興趣知道紀錄片内容,可以問問谷歌大神,也可以參考一下CUP媒體一篇有趣的文章《紀浩基:「百事可樂,說好的戰鬥機呢?」—— 應該袋住先?還是寧為玉碎?》

https://www.cup.com.hk/2022/11/24/keihokay-pepsi-wheres-my-jet/

(網絡照片,《百事可樂,說好的戰鬥機呢?》Pepsi, Where's My Jet? 紀錄片宣傳海報)

2023/01/09

跨年背包旅行——驚心58小時

這次從工作出離,計劃的跨年背包旅行·。原本以爲平安夜聖誕節(耶誕節)前夕,從遼國陸路跨境越南已經是這次旅行的最困難部分,想不到,接下來在越南還有更大的驚心事件發生。

流血事件

已經到了越南河内三天,天氣又開始轉涼。早上逛了還劍湖(Hồ Hoàn Kiếm),喝了杯熱飲。下午參觀了被美軍戲稱為河内希爾頓飯店的火爐監獄博物館(Hỏa Lò Prison)。下午三點,我和内人找了一間類似新加坡海南西餐的越南混合西餐的餐館吃飯。我們點了午餐,還有難得這次旅行在餐廳喝的第一杯洋酒,打算好好吃一頓慶祝我們的旅程。

火爐監獄博物館 Hỏa Lò Prison

這時餐館玻璃門沒有關好,從門外飄進來香烟味,内人對香烟味敏感,就氣衝衝的想要關門。餐館人員也隨後。只見餐館人員看了内人一眼,内人大叫一聲。我還以爲是餐館人員發生了什麽意外。想不到是内人被玻璃門夾到右手無名指。

内人到厠所洗了洗,餐館人員趕緊拿了藥,并且幫忙包紥。手指沒有斷,無名指有一道陷下去的部分,鮮血從那裏流出來,内人也沒有表示很疼。我覺得止了血,應該沒有什麽大礙,就匆匆忙忙吃了飯,回到旅店休息。

可能因爲我們倆都被驚嚇,也因爲路途勞累。就睡了一小時。起身後,因爲血流不止,我們決定到附近的醫院就醫。

河内 Viet Duc Hospital

這間醫院就在我們旅店五分鐘脚程,會講英語的醫務人員只有幾位,那些不會講英語的年輕實習醫生,很害怕我們問他們東西,都盡量閃一邊。他們知道我們是外國人後,會講英語的醫生特別的照顧我們,親自帶我們去拍X光片。

X光室

在等待的時候,我們觀察到醫院十分擁擠,而且資源和人員十分匱缺。病人、家屬、醫生都擠在櫃檯。病人被推進來後,醫生當場就在櫃檯前作初步的血壓檢查和診斷。家屬需要協助醫務人員一起推病床。因爲天氣冷,家屬需要到鄰近的商店,自己購買被毯和枕頭。

醫院擁擠的狀況

病人蓋著家屬買的被毯,躺在走道等待床位

内人拍了X光片後,我們在櫃檯等待,我看到有一曡X光片送到櫃檯,過了一陣子還是沒有人招呼我們,我們找了會講英語的醫生。醫生翻找到内人的X光片,看了看説明我們手指需要手術,同時告訴我們現在進來醫院的人很多,他們可能沒有辦法應付。勸請我們到另外一家大醫院進行手術。我和醫生確定了手術的必要性,并且再三確定了醫院名稱和地址,我們就用電話程序,叫了一輛車到大醫院。

後來内人在網上搜索,才知道我們剛到的這家醫院是1904年成立,現今越南為最大的手術中心。我們後來的猜測是醫院需要應付更爲嚴重的病患,同時醫院的設備也不如另外一家醫院好,所以才轉介我們到另外一家醫院。以下是醫院的簡介: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etnam_%E2%80%93_Germany_Hospital

河内醫科大學醫院(Hanoi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Bệnh viện Đại học Y Hà Nội)

河内醫科大學醫院相對有規模,會講英語的醫生比較多。進去緊急部門後,我被叫去填寫資料,而且不准在院内陪伴内人,只能在越來越冷的醫院外面等候。當時氣溫十四五度左右,之前幾天溫度更低,況且我的衣物還夠暖,所以還受得了。幸好在來醫院前,我們已經買了越南法式麵包。我一面守著大門,一面啃著麵包充飢。

醫院外十四五度的氣溫,中間像燈罩的是暖氣設備

醫生後來請我進急診室登記説明,告訴我内人需要做一個小手術,還有所需要的費用、手術的時間過程、需要等待手術室的時間等訊息。手術後也需要在醫院以靜脈注射抗生素的方式,靜養幾天。後來我們還見到了顧問醫生,顧問醫生説明他講親自進行手術。我和内人見到顧問醫生較有信心,商量後決定讓醫生進行手術,但是出院的時間我們還在斟酌。我們先前已經登記確定隔天從河内往峴港市(Da Nang)的飛機票,内人是希望按原定計劃往,并且繼續行程。我比較擔心的是流血狀況和感染的問題。

在急診室登記的家屬

我過後又回到冰冷的急診室外面等候。原本預定到凌晨兩三點手術室才空下來,想不到過了午夜,醫生就告訴我可以進行手術了,便帶我付訂金。財務出納室是在緊急部門,醫院外面的一個小櫃檯,還好櫃檯有收信用卡。這時離發生意外已經九小時了。

手術室外的家屬等候處,有入院的家屬也在那裏休息

顧問醫生Dr Hoat,大約一點零五分進手術室,一點三十五分就出來。因爲麻醉藥的關係,内人大概凌晨三點半才獲准出來。當護士說要把内人轉送到五樓的骨科留醫病房,我怕五樓的醫生不知道我們早上需要趕搭飛機,又回到急診部門找那位講英語的醫生,確保我們明天可以在早上離開,我和内人才安心的轉到五樓的骨科留醫病房。内人四點在骨科留醫病房休息,隔壁有一個空的病床。我問了在隔壁床的小妹妹,我可以睡嗎?她聳了聳肩旁,我就一覺睡到早上。

六點燈開了,清潔人員開始作業,因爲病床是讓病人用的,我被請下來。我們開始和隔壁床小妹閑聊。小妹十九嵗,現在在河内的大學念會計,所以英文還可以。因爲騎摩多車(機車)意外摔傷左肩膀,因爲疼痛晚上一直坐著睡覺。我們戲稱她可以當我們女兒,原來在場的母親也大我們幾歲罷了。雖然語言不通,除了小妹和母親,其他家屬都很熱情地協助我和内人。

母女倆熱情想要請我們吃早餐,或者幫我們買早餐。我因爲要爭取九點乘搭已經訂好的車往機場,轉搭十一點的班機到峴港市,謝絕了他們的好意。留下内人在病房,獨自和醫務人員交涉出院程序。我平時性格隨意,也常常爲人著想,因爲瞭解和體恤不同地區機構有不同的行政程序與限制,所以一般狀況不會用强硬的態度對待人。但是我當時知道内人現在心情和情緒不穩定,一心想要離開醫院,所以我就强勢地和醫務人員交涉出院事宜。其中Goggle的翻譯程序,真的是幫了很大的忙。在場的住院醫生和值班的護士,其實很體卹地盡量協助我們。出院病歷和藥物清單其實都已經準備完整,無奈會計行政單位在七點後才能把賬目結清,并且傳上來。

七點四十分左右,我們終於等到賬目完結,我們決定暫時不在醫院藥房買醫生開的藥品,待下一站才看看怎樣。幫内人動手術的顧問醫生後來也上樓巡房。我們謝過顧問醫生、實習醫生和值班護士。母女還向我們道別,并且送我們餅乾和小蛋糕。我們對於大家的熱心和熱情,感到十分感動。我們離開醫院時,距離意外發生,已經十七小時了。

河内機場和峴港市機場

我們趕到旅店,快速地收拾了背包。到餐廳要求帶走水煮蛋和法式麵包早餐,餐廳還添了兩條香蕉給我們。旅店的服務人員提醒我們當天是公共假期前夕,可能會塞車,我們就依照提點準時到旅店大廳乘車往河内機場。上車後,看到街上準備跨年活動的舞臺佈置,我們才驚覺當天是陽曆年新年前夕。其實二十小時前,我們在還劍湖(Hồ Hoàn Kiếm)周圍也看見跨年舞臺佈置。現在重新見到跨年佈置,恍如隔世般的,雖然只隔一天,時間像是過了好久好久。

在河内機場登記報到後,我們才有機會喘口氣,在候機室開始吃水煮蛋早餐。我們原定接下來六天,從河内飛往峴港市,當天馬上轉車到順化市(Hue)已經訂好的旅店兩天,接下來到會安市(Hoi An),才從西貢胡志明市回家。内人還在猶豫接下來的行程應該如何走,該不該繼續。我心中倒是覺得無論在什麽地方,可以讓内人好好休息,并且處理傷口不受感染,才是重點。即使保險不能支付,已經訂好的火車票和機票,就算是破財消災了(況且我們還沒有訂接下來的旅店,而從胡志明市回家的機票是超特價 :)

越南航空 Vietnam Airlines

從河内到峴港市,經過一小時多的飛行。太太在機上閉著眼睛,像是休息,又像是在沉思。她突然張開眼睛對我說:“我們回家罷”。我覺得這好像是上天給她訊息。我其實也在盤算,再繼續下去也只是能陪她在旅店休息,倒不如回家再看看本地醫生,確定傷口的嚴重性

飛機上手術後的手

我們下午一點抵達峴港市機場,距離意外發生22小時。雖然我們頭昏腦脹,身心俱疲,但是我們很清晰明確地決定放棄順化市已經訂好的旅店。如果能夠當天飛回新加坡最好,不然留在峴港市一天也OK。當天是陽曆新年除夕,網絡上查詢直飛新加坡的班機不是沒有位就是太貴。我們買了午餐也吃不下,就直接衝到越南航空的售票處買隔天在胡志明市轉新加坡的機票。
越南航空有當地特色的制服


One Night in Danang (峴港市的一天)

買了機票,又在機場訂了峴港市的旅店。我們到旅店的第一件事情,不是休息整理,而是找藥房買藥。除了抗生素和止痛藥,還買了醫生開的洗傷口換包紥用品。最後回到旅店,換洗、吃了藥、換洗傷口包紥,啃著下午買的漢堡午餐、吃了早餐剩下的法式麵包,還喝了沿途一直帶著的杯湯面後,就熄燈睡覺,一夜無夢了。休息時已經晚上十點了,也是我們距離意外發生31小時後,真正的有獨立私人空間,能夠安心的好好的用餐和休息。

印象中的峴港市,韓國人、韓國餐廳和韓國商店很多,是一個發達的商業城市。如此罷了。下午雖然經過峴港著名景點--龍橋,旅店的窗口可以看到瀚江和晚上隔壁建築的電子烟火秀,我們已經筋疲力盡了,連拿出手機拍照的動力都沒有了,也不曉得當晚有沒有跨年倒數活動,就从2022年睡到2023年。

最後的18小時

最後的18小時就是從早上七點離開旅店到機場,馬不停蹄地從峴港市機場到胡志明機場到新加坡樟宜機場,不斷轉機飛行,直到下午五點到新加坡。接下來回家換洗後到本地醫院的緊急部門看診,直到凌晨才算是整個驚心58小時歷險的終結。我和内人的2022年的最後兩天和2023年第一天,共三天,就在兩國四地(河内/ 峴港市/ 胡志明市/ 新加坡),挂急診、動手術、趕飛機和挂急診之中渡過,直到2023年第二天凌晨一點安定的回家休息。這也算是我背包旅行經驗中,又一次難以忘懷的過程。

飛機上俯瞰新加坡樟宜地鐵列車厰

後話

這次驚心的歷險經驗,要感謝各地善心人士的協助,也要感恩佛菩薩加持,天龍佑護。如果不是這樣,要在這樣緊張,缺乏睡眠和匆忙的情況下,我們大概沒有這樣順利的過程和正確的決策。

這次背包旅行從21天縮短成16天,如果硬要說這次經歷有什麽心得,我感覺人年紀越大,願望似乎越來越簡單。我希望2023年,人人離家後,都能平安回家。其實,能這樣就好了。

我要藉由此文章,祝福各地協助過的善心人士2023年吉祥安康。

河内一柱寺(Chùa Một Cột),正式名稱为延祐寺


(照片攝於越南河内、峴港市和越南與新加坡領空,2022-2023年)

前行

“出離”這個詞,在宗教術語意思是對欲樂的棄絕,不為塵垢所染。 也有一種説法,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 對於我來説,出離是離開自己熟悉習慣的環境和生活形態,到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生活,或者改變一種自己熟悉的形態過活。 活過了半百,曾經兩次出離。就是辭了全職的工作,過著不是一般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