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31

内觀靜坐——佛教觀

 


去年年底參加了内觀十日閉關,因爲閉關完全禁語,而且彼此避免有太多的眼神交際,除了晚上的講座有語言的接觸,大部分時間需要自己靜下心,回到自己。因爲回到自身,腦子的千萬種想法就蹦出來。加上自己學習方式和其教導方式有相當大的差異,所以不知覺的壓力蠻大。

在參加活動第五六天開始,我放棄了靜坐方法的學習。這放棄不止讓我卸下内心的壓力,進而讓我更自在的渡過接下來的閉關,更能利用時間往自己的内心思考。

閉關的最後一個早上(中午?),禁語解除。開始和夥伴交流對談中,反而認識更多自己的想法。

佛陀在世時是反對偶像崇拜的,反對生後有人替他造像的,所以佛教在早期只是以符號(比如法輪佛塔佛塔和蓮花足印)來作爲標記。佛法在初期也不不太符合歸類為宗教,只是人生宇宙的法則罷了,誦詠佛法只是爲了復述佛陀的教導,以免誤傳。後來佛法傳到各地,因爲各地的文化習俗,才有造像誦經等等的宗教儀式,甚至因爲爲了適應各地而結合了當地的民俗習慣。這些後話,追根究底就是因爲我們的需要,是因爲人的需要而創造了這些後來的形式規矩。

既然是不立佛像,宗教儀式也是後來的發展,如果暫時不談其在宗教靈性的作用,我們要怎樣的看待拜佛像和宗教儀式呢?我早期念佛教寺院辦的小學,當時我被教育說我們拜佛是因爲佛陀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拜佛只是尊敬他,并且記得學習他的智慧與精神。至於宗教儀式,比方拜懺和儀式讓我們訓練紀律,禪修讓我們的思想集中清晰鎮定,念經讓我們重複佛陀的智慧。這些儀式造作雖然是人類的需要和文化的造作,不是佛陀當時的修行方式,但是卻能夠訓練佛教教育中重視的戒定慧,也就是紀律(戒)、鎮定與清晰的思維(定),靈活但是不偏不倚的處世態度(慧)。之前所言,佛法原初其實人生宇宙的法則,只要符合佛教的四聖諦,基本上也就是佛教要推廣的人生準則了。況且戒定慧雖然是佛教重要的學習基礎,我們一般人如果有這些學習,對我們一般的日常,還是有益處的。

這段的經驗解除我對於佛教的一些疑惑,也讓我對於學習佛法和追隨佛陀的步伐有更大的信心。這次在元旦我報名參加一日禪修,不知道這次有怎樣的經歷?我們且下回分解。

(照片攝於 2022 馬來西亞柔佛古來沙令生態農場十日禪修結束後)

2023/12/11

業與心念

 


聼仁波切在紐西蘭基督城談關於「業」 (Karma) 是否是預先注定的,還是說它是自由意志下的一個産物?他覺得講解「業」很困難的。我們天天身在因緣果報的輪轉之中,跟我們談「業」,就像在夢裏跟我們説明那只是夢而已。「業」既不是預先注定的,也不是自由意志,業是一種幻相,是一種你認爲真實的,並且非常深陷其中的一種幻相。「業」在時間軸中一切似乎秩序井然,「業」是有秩序的幻象。我們只要受制于所謂的因和緣,那就我們是可以被操控的,我們也會一直被操控的,所以就沒有了自由意志。

念頭是「業」的主要導演、制作人及編劇。念頭就像一個鏈條的念頭流,它非常快速地在進行著。一下你處于當下,一下又回到過去,或跑到未來。但是當我們處于「當下」的時候,就不在給這個念頭流繼續充電了。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做選擇。甚至你可以選擇要去打敗所謂的“天生注定”那樣的概念。總之就是有點複雜的。*1

靜坐的時候,察覺到念頭就像猴子一樣,一下子擔心未來,一下子後悔過去。很多時候我們會有無謂的包括憂慮興奮悲哀等情緒,一直在「干擾」在我們當下的覺知。靜坐久了,我們若可以冷靜的觀察心念,穩定守住當下的覺知,相信可以更清晰的觀察到因緣流轉的現象,才有機緣做出不違和因緣流轉的,但是也不違反自由意志的決定決策。雖然不容易,但是確是我們要繼續精進的。

内人這時在煩惱著因爲身體不適,在全康復和半康復的邊緣。朋友盛意拳拳邀約出席聚會,主人說但來無妨,其他半康復的朋友也蠢蠢欲動。但是出席的話,因爲味覺還沒有恢復,吃東西味如嚼蠟,内心感到十分爲難。

我個人味覺也因病在慢慢恢復中:開始只感覺味道如黑白灰,鹹味甜味只有非黑既白的感覺,感受不到味道的層次感。后來味覺慢慢恢復,但是只能感覺到味道小幅度的層次,像是顔色分析或者導管坏了的電視,雖然有淡淡的色彩,但是并不繽紛。而味覺一天天的,就像慢慢恢復色彩的電視,慢慢的繽紛燦爛起來。感覺這樣的過程,可以經驗無常的變化。

我告訴内人你就當作是成全主人和友人出席聚會,至於味覺就當作是對於無常的試煉。萬一明天味覺恢復,也就樂享其成;沒有恢復,就也像我一樣,慢慢的感受味覺慢慢恢復的過程。

我不知道這幾件事情是不是有關係,也不知道爲什麽想記下。反正覺得它們就是連貫的發生,就爲之一記。

(照片攝於伊朗,2023年秋)

參考資料:

1. 宗薩欽哲仁波切主講:佛的遠見卓識(下)https://www.facebook.com/dzongsarjamyangkhyentse/posts/872570430983726


前行

“出離”這個詞,在宗教術語意思是對欲樂的棄絕,不為塵垢所染。 也有一種説法,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 對於我來説,出離是離開自己熟悉習慣的環境和生活形態,到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生活,或者改變一種自己熟悉的形態過活。 活過了半百,曾經兩次出離。就是辭了全職的工作,過著不是一般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