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4

上楊蓓老師課後的感想

1. 上課期間,一直覺得課程、活動,還有自己不知道在作甚麽,很懵懂模糊,在期待老師指出學習的方向。楊老師:我們人生一直想要有確定的答案,但是沒有。這是一個沒完沒了的過程。感想:這個課程沒有學習方向/ 我自己現在的解讀是:學習建立自己的視角

2. 内圈與外圈的偏差:當外界的眼光與自己的期待不同時,不爽、懷疑自己。感想:這世界沒有真實,我們每個人活在自己的世界,20個人有20個真實。

3. 從不爽(叉手)、發覺有情緒和盲點(看到自己的姿態),到反省自己有情緒的原因,到回到看同學對於自己盲點的指出(正),到覺得大家都是禪師,到感到謙卑。

4. 每位都是禪師:看到自己的自尊。當同學指出自己的盲點時,看到自己的也是從某個有限制的角度看事情。感到謙卑,覺得大家都是禪師,點出自己的盲點。

5. 害怕與驕傲(自尊與信心):友人和老師都指出

6. 視角與多面視角:我相信每個人從老師學習到的,都是不同的内容。從余德慧老師的視角,到楊蓓老師的多視角。

7. 楊老師:用犀利的視角看透現象,看到別人和自己在生存、限制與希望,接納涵容,在互動中產生影響。我問老師:這算不算自利利他,老師說是的。

8. 楊蓓老師說我走得很快,可能這就是我還在模糊中的原因。因爲在過程中因爲走得很快,資訊量太大了。

9. 我終於接受自己的模糊,接受自己不能像其他人寫出後來的感想。因爲我太快了。楊老師說要善用驕傲,保護害怕。是的。所以最後只有用這張照片“好練”。

2025/06/29

不枉此生


星期六晚上,用了晚餐回家途中,看到二八時髦少女,正在等網車,應該正在赴約與朋友玩樂。想著這時間,我已經準備回家梳洗,打算念金剛經,靜坐一會兒,大概就要休息了。不禁莞爾。

每個人的生命階段,在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重點。

遙想小學,星期六晚上假期結束前,大概正在留冷汗,趕著星期一要繳的假期作業。

中學準備考試的星期六,除了反復地做十年會考數學題,空閑就看同學抓壁虎。

高中中秋晚上的星期六又得備考,還在跟同學玩鬧,接著又強說愁地念著蘇東坡的水調歌頭。

工作有時候星期六需要加班辦活動。口袋有餘錢後,有一陣子星期六調酒夜夜醉。

後來辭職背包旅行,星期六可能在東南亞某鄉村,或者在長途巴士的狹小臥鋪空間渡過。

中年星期六,與友人談的是誰和誰結婚,誰生了小孩,誰又離了婚。

後有幸到台灣的宗教研究所念書,星期六可能是參與臺北的座談,或者在工讀幫著教授辦療愈活動演講。

現在的星期六,爲了避開人群,多半吃了晚餐就回家與内人看資訊新聞紀錄片,或者自修。

香江四大才子之一蔡瀾,這星期終於和其他三人在另外一邊團聚。他一輩子豁達自在,留下很多真真假假的箴言。據説有回他乘飛機顛簸,別人嚇得半死,他繼續握著杯嘆酒。有人問他你死過嗎?(潛臺詞如何如此淡定)他回復:我曾活過。

我當然不能跟才子比瀟灑。但是我覺得,人生在不同階段,盡量把那個時期的位置扮演好,把自己應做的做好。當學生該念書就念書,該玩鬧就玩鬧;喝酒時該喝醉就喝醉,應清醒就清醒;做對事的時候,該堅持就堅持,該退讓就退讓;做錯事時該道歉就道歉,該承擔就承擔。這樣,我覺得也就不枉此生了。

(照片攝於2019年秋紐西蘭)


前行

“出離”這個詞,在宗教術語意思是對欲樂的棄絕,不為塵垢所染。 也有一種説法,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 對於我來説,出離是離開自己熟悉習慣的環境和生活形態,到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生活,或者改變一種自己熟悉的形態過活。 活過了半百,曾經兩次出離。就是辭了全職的工作,過著不是一般的朝...